分支浮选是将原矿浆分为几支,前一支浮选的粗精矿加到次一支,同次支的原矿一起粗选,从而提高了原矿品位,逐步地减少次一支的用药量。
分支浮选最适合于贫矿,它在黑钨矿低品位矿泥浮选中已经得到了良好的效果[1]。但是对原矿品位较高的铝土矿选矿是否合适?怎样进行分支?第二支的浮选药方如何确定?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。
矿样系中南某矿区一水硬铝石型堆积铝土矿,主要矿物及其含量为(%):一水硬铝石60.3、针铁矿13.0、赤铁矿7.5、高岭石13.7、锐钛矿2.0、三水铝石1.9,此外还有少量绿泥石、水云母和石英灯。一水硬铝石呈微晶结构,结晶较好,粒度一般为0.048~0.0096毫米。原矿化学组成为(%):Al2O3 56.17、SiO2 5.90、Fe2O3 19.64、TiO2 3.10、Ca 0.05、Mg 0.04、灼减13.34、铝硅比9.52。
分支浮选的第一支试验方法与常规浮选试验相同,经过浮选脱硅试验[2],就获得了第一支浮选的最佳指标及药方:铝精矿产率80.20%、含Al2O3 62.30%、SiO2 4.09%、铝硅比15.23,Al2O3的回收率88.19%。用药量,克/吨:碳酸钠2000,六偏磷酸钠325,腐殖酸钠675,氧化石蜡皂1425。
(一)第一支精矿的“负载”能力
由于铝精矿产率高达80%,不能如产率很小的贫矿一样全部加到与第一支原矿量相等的第二支。为了确定加入的适当精矿量,即确定第二支原矿量与第一支原矿量的比例关系,以及确定第二支浮选的用药量,必须查明第一支精矿(泡沫)的“负载”能力,即在适当的pH条件下,不加其他药剂,仅加入第一支精矿,就能从第二支原矿浆中“负载”出精矿的能力。试验按图1进行,第二支原矿量分别为第一支原矿量的1、2、3、4倍,并将其矿浆用碳酸钠调整到合适的pH值(8~8.5),不加其他药剂,加入的第一支精矿就能把第二支原矿中45%、42%、39%和30%的铝土矿“负载”上来,其Al2O3量分别为32、59、82和84克(表1)。
表1 第一支精矿的“负载”能力
| 第一支原矿量 | 第一支粗精矿 | 第二支 原矿量 g | 第二支被“负载”上来的精矿 | ||||||
| 产率 % | 品位 % | 第一支 原矿的 Al2O3 回收率% | 品位 % | 铝 硅 比 | 第二支 原矿的 Al2O3 回收率% | *从第二支 原矿中 回收的 Al2O3量,g | |||
| Al2O3 | SiO2 | ||||||||
| 125 | 82.22 | 60.37 | 88.44 | 1×125 | 64.35 | 3.51 | 18.33 | 45.88 | 32.2 | 
| 125 | 82.42 | 60.09 | 88.15 | 2×125 | 65.80 | 3.24 | 20.31 | 42.64 | 59.4 | 
| 125 | 82.88 | 59.89 | 88.61 | 3×125 | 65.49 | 3.17 | 20.66 | 39.37 | 82.2 | 
| 125 | 83.4 | 59.85 | 89.15 | 4×125 | 64.78 | 3.74 | 17.32 | 30.48 | 84.7 | 
*不包括第一支精矿中的Al2O3量,假设第一支精矿在第二支浮选时有全部浮出。

图1 第一支精矿“负载”能力试验
由此可见,第一支精矿有一定的“负载”能力,随着第二支原矿量的增加,被“负载”上来的Al2O3量也明显增加,并以第二支原矿量为第一支原矿量的三倍为宜。这样,为选收第二支原矿中剩下的55%~70%的铝土矿物,所需的药量即可显著减少。
(二)第二支浮选的用药量
第一支精矿的加入,不但带进了一部分的药剂,而且提高了第二支的原矿品位,改变了第二支矿浆的离子组成和泡沫结构,甚至浮选指标有可能提高[1]。
第二支浮选用药量的试验流程见图2。第一支浮选药方不便,第二支最佳用药量通过最陡坡法(最陡登山法)寻求[3]。

图2 第二支浮选用药量试验
1、析因试验设计及结果,用2析因,按正交表L安排试验。试验设计及试验结果见表2和表3。
表2 个因素的水平安排
| 
 | A (碳酸钠) | B (六偏磷酸钠) | C (腐殖酸钠) | D (氧化石蜡皂) | 
| 基点() | 2000 | 160 | 225 | 700 | 
| 步长 | 200 | 20 | 25 | 100 | 
| 高水平+ | 2200 | 180 | 250 | 800 | 
| 低水平- | 1800 | 140 | 200 | 600 | 
表3 析因试验安排及结果

2、判据 以精矿铝硅比>15的回收率Al2O3为判据。
中心店(基点)安排2个重复试验,以便估计试验误差,算出各试验指标的标准误差σb=0.141。
用t检验法检验各因素效应的显著性,由t分布表查得,当自由度为8时,t0.05=2.306,tσb=0.335。经比较A、C、D三因素的效应b值(分别为-1.49、-0.81、+1.9)都比tσb值(0.335)大,表明A、C、D这三个因素效应显著,AB的交互作用也比较明显。综合最佳条件是:A-、B-、C-、D+为好。
3、登山试验安排及结果
取影响最显著的因素D氧化石蜡皂作为单位步长,选择D的新步长为40克/吨,A的相应新步长为60克/吨,C的新步长为5克/吨,以综合最佳条件A-1800、B-140、C-200、D+800克/吨位登山的起点,继续登山,各试点的条件及试验结果见表4。
表4 登山试验安排及结果

由此可见,试点⑩的铝硅比为15.84,回收率为88.63%,已达到了最优区,并已达到了常规浮选的指标(铝硅比15.3,回收率88.19%),即已达到了“山顶”。
(三)分支浮选与常规浮选比较
一水硬铝石型堆积铝土矿的分支浮选结果与常规浮选结果比较见表5。
表5 分支浮选与常规浮选结果比较
| 
 | 常规浮选[3] | 分支浮选 | 
 | |
| 原矿品位% | Al2O3 | 80.20 | 5.87 | 分支 浮选 降低 的用 药量 ,% | 
| SiO2 | 6.33 | 82.92 | ||
| 精矿产率% | 80.20 | 59.73 | ||
| 精矿品位% | Al2O3 | 62.30 | 3.77 | |
| SiO2 | 4.09 | 15.87 | ||
| 铝硅比 | 15.23 | 88.63 | ||
| Al2O3回收率 % | 88.19 | 1805 | 9.8 | |
| 药剂用量,克/吨 | 碳酸钠 | 2000 | 185 | 43.1 | 
| 六偏磷酸钠 | 325 | 259 | 61.7 | |
| 腐殖酸钠 | 675 | 980 | 31.2 | |
| 氧化石蜡皂 | 1425 | 
 | 
 | |
由此可见,将原矿浆分为两支,第一支占1/4,第二支占3/4,把第一支精矿加到第二支。同第二支原矿浆一起进行分支浮选,在获得与常规浮选相同的铝硅比(15)和回收率(88%)的情况下,分支浮选的用药量(按原矿计)显著降低。
这表明,分支浮选不尽对原矿品位低、精矿产率小的钨矿泥效果显著,而且对于原矿品位高、精矿产量很大的铝土矿也很有效。
参考文献
[1] 中南矿冶学院,《分支粗选、分速精选、浓浆充气搅拌浮选钨矿泥新工艺试验》,《有色金属》(选冶部分)1977年,第12期.
[2] 李隆峰、张国祥、黄开国、胡为柏,《一水硬铝石型堆积铝土矿选矿脱硅除铁研究》《中南矿业学院学报》1980,第4期.
[3] 许时、孟书青、刘金华,《常用选矿试验最优化方法的比较和应用(续)》《有色金属》(选冶部分)1979,第4期.


 
  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