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沥华昌铝厂的生产车间,多条生产线正在不停运转,个人忙着操纵机械对铝型材挤压、切割。
员工张先生说,自春节假期返厂后,就进入了正常的工作状态。
华昌铝厂现有生产线30条,主要生产铝合金门、窗和幕墙等铝型材产品,日产能达到200吨。该厂副总经理武卫社说,自年初八开工以来,工人返工率已达到99%,来自国内和国外的订单也源源不断。
大沥素有“中国铝材第一镇”的美誉,经过前两年的节能减排整治后,镇内的铝型材生产企业从原来182家削减为130家,去年的产能近200万吨。
大沥铝型材协会秘书长助理何伟东说,节后对镇内多家铝型材企业的调查显示,企业普遍都在年初八或初九就开工,企业节后返工率和订单形势都非常喜人,实现了开门红。
何伟东分析说,铝型材市场能稳步发展,得益于国家对保障房的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,他预测,未来几年铝型材行业还将持续看好。
铝材是大沥工业重头戏,已有20多年历史,是国内乃至世界闻名的建筑型铝材产业基地。目前大沥铝材已占到全国总量的35%,占广东建筑铝材产量的50%。有铜铝型材、不锈钢、压铸等相关企业
1000多间,其中铝型材厂有110多间,生产线450多条,年生产能力可达60万吨,产品畅销内地,亦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市场。其中广东华昌、伟业、坚美、凤铝等4家铝材企业获得‘国家免检产品’
称号。
令大沥人引以为豪的是,大沥已是全国最大的铝型材生产和贸易基地,但同时令人尴尬的是,随着国内其它地区铝型材产业的异军突起以及中国的入世,大沥有色金属加工业逐渐显露出自身的
弱点和不足:这些企业群体主要由中小企业构成,产品结构简单、自主知识产权缺乏,技术含量较低,技术资源和技术储备普遍不足,难以适应和满足新经济格局的要求。据了解,上世纪90年代以
来,大沥积极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、高效益的现代化企业转轨,亚洲、坚美、凤铝等少数的铝型材生产企业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企业。目前,亚洲、坚美、凤铝等为数不多的较大型铝型材生产企业
,主要通过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,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;但大部分的企业属中小规模,生产技术设备滞后,难以与国内外的顶尖高手过招。
要使大沥铝业告别单纯的量的扩张,转向量与质两翼齐飞,除了利用好原有的产业和人才技术优势外,还要求企业不断更新生产设备和提高生产技术。但是,要做到后者,光靠本地企业自身的
努力,企业主们显然有点力不从心。难题摆在面前,大沥人没有退缩半步,而是积极面对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。去年9月“广东有色金属技术创新中心”的成立,便是政府、企业和相关专业协会
积极攻克这一难题的有益尝试。创新中心设有展示中心、培训中心、信息网络中心、检测中心、物流中心以及知识产权和服务中心等,重点为南海有色金属加工业及省内同行业提供多领域的共性技
术和专业技术服务,自正式运作以来,对于大沥铝业巩固现有产业地位、优化产业结构、提高行业技术水平,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目前,大沥已有广东华昌、伟业、豪美、凤铝等4家铝材企业获得“国家免检产品”称号,大沥铝型材行业的免检产品已占南海同行的80%。广东坚美、凤铝等企业获得“省名牌产品”称号。
亚洲铝业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后还被2002年度《福布斯》杂志评为“全球200家最佳小型企业”。大沥已有50多家铝材企业取得iso和方圆认证;20多家企业拥有喷涂、电泳、隔热铝型材生产技术设
备,使大沥铝材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。